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中药,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不到5%,中药现代化水平远不及日本、韩国等国家。这是为什么?
不久前在杭州举办的“亚太地区生物医学工程学术与产业化论坛”上,亚太地区学术会议委员会主席、浙江大学生物医药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郑筱祥教授指出,中国中药现代化最大的障碍,一是各个学科之间缺乏很好的配套协调;二是太操之过急,既把传统的优秀的东西丢了,又不能做出高科技的东西来,两头脱节。
在多次与日本中药专家接触后,郑筱祥发现,日本不单是搞中药的人在搞中药,更多的是搞化学的、搞西药的、搞药理的、搞毒理的,还有搞质量标准的在搞中药,这么多人组成了一个群体。而中国恰恰相反,搞中药的认为中药最重要,搞药理的认为药理最重要,搞毒理的认为毒理最重要,“其实都错了,配套才是最重要的”。
中国的中药卖出去的基本是原料,或者大的丸子,一颗大活络丸足以让洋人吓一大跳。日本人做的中药放在水里一泡,就会完全溶化,而我国的中药总会有很多渣子沉淀。日本做出来的中药能够注射,我国也有中药注射剂,如丹参注射液,却因为粒子太大,容易堵塞毛细血管,实验老鼠会呼吸急促而死亡。
郑筱祥说,美国开发一种新药需要10年10亿美元的投入,一种新的中药,没有五年不要想做。而我们国家研究开发中药的人太心急,恨不能明天就抱一个胖娃娃,结果把几千年的处方丢掉了,有的中药新药的药效比老药还差。本来,传统处方中有很多好东西,应该好好拣一拣,但就是没有人肯静下心来做,上面领导急,下面赶时髦,这是现在最大的问题。